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关于做好2022年度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人考中心函〔2022〕10号)精神,为做好2022年度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广西考区考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时间、形式及考场设置
2022年度下半年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翻译考试”)于11月5日、6日举行,考试形式为电子化考试(即机考)。
本次考试考场设置在南宁市,具体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二、考试级别、应试科目及成绩管理
翻译考试设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韩国语、葡萄牙语等9个语种,每个语种分为一、二、三级,各语种、各级别均设口译和笔译考试。
应试人员须在当次考试中通过所报考语种、级别的口译或笔译全部科目,方可取得资格证书。
(一)口译考试。
一级口译考试设《口译实务》1个科目,二、三级口译考试设《口译综合能力》和《口译实务》2个科目。其中,二级《口译实务》科目分设“交替传译”“同声传译”2个专业类别,目前仅英语同时开考“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其他语种只开考“交替传译”。
一级、二级《口译实务》科目和各级别《口译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长均为1小时,三级《口译实务》科目的考试时长为30分钟。同语种同级别的《口译综合能力》和《口译实务》两科目考试连续组织,间隔期间应试人员不得离场。
《口译综合能力》科目考试采用应试人员听、译并输入的作答方式,《口译实务》科目采用应试人员听、口译并现场录音的作答方式。
英语一级口译考试只在上半年举行,英语二级口译(同声传译)考试只在下半年举行,英语二级口译(交替传译)、英语三级口译上下半年各举行一次考试;法语、日语、阿语、葡语的一、二、三级口译考试均在上半年举行;俄语、德语、西语、朝/韩语的一、二、三级口译考试均在下半年举行。
(二)笔译考试。
一级笔译考试设《笔译实务》1个科目,二、三级笔译考试设《笔译综合能力》和《笔译实务》2个科目。《笔译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长为2小时,《笔译实务》科目的考试时长为3小时。应试人员使用鼠标、键盘进行输入作答。
英语一级笔译考试只在上半年举行,英语二、三级笔译考试上下半年各举行一次;法语、日语、阿语、葡语的一、二、三级笔译考试均在上半年举行;俄语、德语、西语、朝/韩语的一、二、三级笔译考试均在下半年举行。
口译、笔译考试各级别、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见附件1。
三、报考条件
(一)一级翻译考试。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资深翻译和一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51号)规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翻译行业相关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一级翻译考试。
1.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相应语种、类别二级翻译证书;
2.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评聘翻译专业职务。
(二)二、三级翻译考试。
根据原人事部《关于印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人发〔2003〕21号)、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厅发〔2003〕17号)规定,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语种、级别的考试。
(三)免试一科条件。
1.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学位〔2008〕28号)规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二级口译或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可免试《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口译实务》或《笔译实务》科目考试。全国316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单位名单(截至2021年11月)见附件2。
2.已取得二级口译(交替传译)合格证书的人员,在报考二级口译(同声传译)考试时,可免试《口译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口译实务(同声传译)》科目考试。
四、考试报名告知承诺
本次考试报名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报考人员应认真阅知以下要求:
(一)除“不适用告知承诺制”的人员外,其他所有报考人员均可选择“采用告知承诺制”或“不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报考。
“不适用告知承诺制”的人员是指在资格考试报名中存在虚假承诺行为的人员,以及被记入资格考试诚信档案库且在记录期内的人员。
报考人员选择“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报考,作出承诺后撤回承诺的,本年度该项考试中不再适用告知承诺制。
(二)报考人员选择“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报考,须承诺本人已经知晓报考所需的证明义务和证明内容,已经符合告知的报考条件,报考时所填报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愿意接受考试组织机构的核查,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并接受处理;须本人签署《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告知承诺书》(电子文本,以下简称《告知承诺书》),一经提交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允许代为承诺。
“不采用告知承诺制”、“撤回承诺”、“不适用告知承诺制”的报考人员,身份、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等无法在线核查或在线核查未通过的报考人员,以及报考免试科目的报考人员,须按系统提示上传相关证件证明材料,经考试组织机构核查。
(三)考试组织机构依法依规对报考人员进行核查与监管,在考前、考中和考后全程运用多种方式对报考人员承诺内容开展核查,采用随机抽查、重点监管等方式实施日常监管。
(四)不实承诺的处理。
1.考试前,考试组织机构在核查中发现报考人员不符合报考条件的,给予其考试报名无效的处理,已缴费用不予退还。
2.考试后,考试组织机构在核查或者日常监管中发现报考人员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取得考试成绩的,当次全部科目考试成绩无效;取得资格证书或者成绩证明的,资格证书或者成绩证明无效。
3.报考人员有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或者成绩证明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31号)第十条、第十二条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五、报考流程
为减少报考人员跨地域流动造成疫情防控压力,报考人员应在工作地、居住地报名参加考试。
(一)网上填报信息。
下半年考试网上报名时间:2022年9月5日8:00至9月14日17:00。
报考人员登录广西人事考试网或中国人事考试网— “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服务平台”按流程进行网上填报信息。
1.注册。首次报考人员按要求填写、提交注册信息。注册成功后,登录报名系统上传本人电子证件照(照片处理工具及使用说明可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下载)。报名系统对报考人员身份、学历学位等注册信息进行在线核查(核查结果在提交信息后24小时内反馈,建议报考人员提前完成注册)。核查完成后,报考人员方可继续报名。
2.填写报考信息。按要求填选考试报考级别、报考专业、考试科目、核查点、工作单位、专业工作年限等信息。点击“保存”,进入确认报考信息环节。
3.确认报考信息。报考人员确认所填选的信息准确无误,点击“确定”提交报考信息,进入在线核查环节。
4.在线核查。报名系统对报考人员的学历学位、所学专业、工作年限等内容与报考特定条件相符合情况进行在线核查。系统核查通过后进入选择报名办理方式环节。
5.选择报名办理方式。系统显示“采用告知承诺制”和“不采用告知承诺制”供报考人员选择。
(1)选择“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的报考人员,本人阅读并签署《告知承诺书》(电子文本)即完成网上填报信息,进入缴费环节。
签署《告知承诺书》后,报考人员如需“撤回承诺”,可在未缴费且报名截止前撤回。撤回承诺后,报考人员按系统提示上传相关证件证明材料,进入网上人工核查环节。
(2)选择“不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的报考人员,不须签署《告知承诺书》,按系统提示上传相关证件证明材料,进入网上人工核查环节。
6.上传相关证件证明材料。“不采用告知承诺制”、“撤回承诺”、“不适用告知承诺制”的报考人员,身份、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等无法在线核查或在线核查未通过的报考人员,以及报考免试科目的报考人员,按照系统提示上传相关证件证明材料。
具体材料包括:
(1)学历、学位证明;
(2)身份证件;
(3)二级翻译证书;
(4)翻译专业职务评聘证明。
材料上传成功后,等待考试组织机构进行网上人工核查。
7.网上人工核查。考试组织机构(所选核查点)工作人员于2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报考人员应及时登录报名系统查询核查结果。核查通过的进入缴费环节。
(1)下半年考试网上人工核查时间:2022年9月5日至9月15日17:00。
(二)网上缴费。
1.报考人员缴费成功,方为完成报名。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报考。
(1)下半年考试网上缴费时间:2022年9月5日8:00至9月16日17:00。
2.收费标准。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房地产估价师等16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通知》(桂人社规〔2019〕6号)规定收取考试费,具体如下:
| 
				 项目  | 
			
				 考试名称  | 
			
				 考试科目类型  | 
			
				 考试科目名称  | 
			
				 收费标准  | 
		
|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笔译考试(一、二、三级)  | 
			
				 客观题  | 
			
				 笔译综合能力  | 
			
				 61元/人.科  | 
		
| 
				 主观题  | 
			
				 笔译实务  | 
			
				 65元/人.科  | 
		||
|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口译 考试  | 
			
				 主观题  | 
			
				 一级口译实务  | 
			
				 450元/人.科  | 
		|
| 
				 主观题  | 
			
				 二级口译综合能力  | 
			
				 250元/人.科  | 
		||
| 
				 主观题  | 
			
				 二级口译实务 (交替传译)  | 
			
				 250元/人.科  | 
		||
| 
				 主观题  | 
			
				 二级口译实务 (同声传译)  | 
			
				 550元/人.科  | 
		||
| 
				 主观题  | 
			
				 三级口译综合能力  | 
			
				 240元/人.科  | 
		||
| 
				 主观题  | 
			
				 三级口译实务  | 
			
				 240元/人.科  | 
		
3.票据发放。考试费票据为电子票据,需要票据的考生,可登录票据发放服务平台系统查询和打印个人考试费电子票据。票据查询和打印开始时间预计为当次考试报名结束1个月后,截止时间为考试年度当年12月31日。
六、准考证打印
报考人员登录广西人事考试网或中国人事考试网打印准考证(须打印出照片, 黑白、彩色均可,无照片或自贴照片无效)。
(一)下半年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2022年10月31日8:00至11月6日13:35。
七、参加考试注意事项
(一)应试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须严格按照最新的防疫要求(详见广西人事考试网疫情防控专栏)参加考试。
(二)应试人员应提前80分钟到达考点,进行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应试人员须提前30分钟到达考场。
口译考试开始后,迟到应试人员不得进入考场,考试期间应试人员不得提前离场。笔译考试开始后,迟到5分钟以上的应试人员不得进入考场,2个小时内应试人员不得交卷、离场。
(三)考试时应试人员必须携带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或社会保障卡原件、纸质准考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
考生居民身份证失效、遗失或更换中的,携带有效临时身份证或广西区内派出所开具的临时身份证明方可进入考场参加考试。
(四)应试人员违纪违规行为严格按《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31号)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五)翻译机考支持的输入法有:中文(简体)-微软拼音输入法、中文(简体)-极点五笔输入法、中文(简体)-搜狗拼音输入法、英语(美国)、日语(日本)-Microsoft IME、日语(日本)-百度输入法、法语(法国)、法语(加拿大)、阿拉伯语(埃及)、俄语(俄罗斯)、德语(德国)、西班牙语(西班牙,国际排序)、朝鲜语/韩国语(朝鲜语)-Microsoft IME &朝鲜语、葡萄牙语(葡萄牙)-葡萄牙语、葡萄牙语(巴西)-美国英语-国际。
(六)参加口译考试的应试人员,须在开始作答前测试并确认考试设备录音、播放、输入等功能是否运行正常。《口译实务》科目考试结束后,应试人员须确认其作答录音是否正常。
(七)建议应试人员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利用模拟作答系统,提前熟悉考试作答界面和考试流程。
(八)应试人员应携带黑色墨水笔参加考试,参加《笔译实务》科目考试可另行携带纸质中外、外中词典各一本;不得将具有(电子)记录/存储/计算/通讯等功能的用具及规定以外的考试相关资料带至考场座位。考场备有草稿纸供应试人员使用,考后收回。
(九)考试过程中,应试人员须遵守机考系统列明的考场规则、操作指南和作答要求。如遇考试机故障、网络故障等异常情况,应听从监考人员安排。
八、成绩发布及考后核查
(一)考后60日公布考试成绩,应试人员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查询成绩。
(二)成绩公布后,考试组织机构将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及相关政务平台开展考后核查和成绩监管。考生应积极配合考试组织机构的核查,按要求提交核查所需的相关证书、证明等材料,逾期拒不接受核查的,视为放弃考试资格。
(三)考试组织机构公示成绩拟合格人员名单,公示期间集中接受监督举报,对虚假承诺行为,一经查实,将按相关规定处理。
九、证书办理
证书办理事宜请登录广西人事考试网中的“证书领取”专栏查询。
十、考试大纲
翻译考试各语种、级别、科目的考试大纲已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官网公布。
十一、咨询电话
网上报名考务咨询:0771-12333-转“区本级”。
附件:1. 2022年度翻译考试时间安排
2.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单位名单(316所)
附件1
2022年度翻译考试时间安排
| 
				 日期  | 
			
				 类别  | 
			
				 时间  | 
			
				 科目  | 
			
				 语种  | 
		
| 
				 11月 5日  | 
			
				 口译  | 
			
				 9:00-10:00  | 
			
				 三级《口译综合能力》  | 
			
				 英、俄、德、西、朝/韩  | 
		
| 
				 10:30-11:00  | 
			
				 三级《口译实务》  | 
			
				 英、俄、德、西、朝/韩  | 
		||
| 
				 10:30-11:30  | 
			
				 一级《口译实务》  | 
			
				 俄、德、西、朝/韩  | 
		||
| 
				 13:30-14:30  | 
			
				 二级《口译综合能力》  | 
			
				 英、俄、德、西、朝/韩  | 
		||
| 
				 15:00-16:00  | 
			
				 二级《口译实务》(交替传译)  | 
			
				 英、俄、德、西、朝/韩  | 
		||
| 
				 二级《口译实务》(同声传译)  | 
			
				 英  | 
		|||
| 
				 11月 6日  | 
			
				 笔译  | 
			
				 9:00-11:00  | 
			
				 二、三级《笔译综合能力》  | 
			
				 英、俄、德、西、朝/韩  | 
		
| 
				 13:30-16:30  | 
			
				 一级《笔译实务》  | 
			
				 俄、德、西、朝/韩  | 
		||
| 
				 二、三级《笔译实务》  | 
			
				 英、俄、德、西、朝/韩  | 
		
附件2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单位名单
(316所)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 
				 北京  | 
			
				 北京大学  | 
			
				 北京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北  | 
			
				 河北传媒学院  |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山西  | 
			
				 山西大学  | 
		||
| 
				 北京交通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太原理工大学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山西师范大学  | 
		|||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内蒙古  | 
			
				 内蒙古大学  | 
		||
| 
				 北京科技大学  | 
			
				 天津  | 
			
				 南开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
| 
				 北京工商大学  | 
			
				 天津大学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民航大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
| 
				 北京林业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  | 
			
				 辽宁  | 
			
				 辽宁大学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天津师范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
| 
				 北京师范大学  | 
			
				 天津外国语大学  | 
			
				 沈阳理工大学  | 
		|||
| 
				 首都师范大学  | 
			
				 天津商业大学  | 
			
				 东北大学  | 
		|||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天津财经大学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河北  | 
			
				 河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
| 
				 北京语言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
| 
				 中国传媒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大连海洋大学  | 
		|||
| 
				 中央财经大学  | 
			
				 华北理工大学  | 
			
				 辽宁师范大学  | 
		|||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沈阳师范大学  | 
		|||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河北农业大学  | 
			
				 大连外国语大学  | 
		|||
| 
				 外交学院  | 
			
				 河北师范大学  | 
			
				 东北财经大学  | 
		|||
| 
				 国际关系学院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吉林  | 
			
				 吉林大学  | 
		||
| 
				 中央民族大学  | 
			
				 燕山大学  | 
			
				 延边大学  | 
		|||
| 
				 中国政法大学  | 
			
				 河北经贸大学  | 
			
				 东北电力大学  | 
		|||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 
				 吉林  | 
			
				 吉林化工学院  | 
			
				 上海  | 
			
				 华东政法大学  | 
			
				 安徽  | 
			
				 安徽大学  | 
		
| 
				 东北师范大学  | 
			
				 上海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吉林师范大学  | 
			
				 上海政法学院  | 
			
				 合肥工业大学  | 
		|||
| 
				 长春师范大学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
| 
				 吉林外国语大学  | 
			
				 江苏  | 
			
				 南京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
| 
				 长春大学  | 
			
				 苏州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
| 
				 黑龙江  | 
			
				 黑龙江大学  | 
			
				 东南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  |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安徽师范大学  | 
		|||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安庆师范大学  | 
		|||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淮北师范大学  | 
		|||
| 
				 东北林业大学  | 
			
				 常州大学  | 
			
				 福建  | 
			
				 厦门大学  | 
		||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华侨大学  | 
		|||
| 
				 牡丹江师范学院  | 
			
				 河海大学  | 
			
				 福州大学  | 
		|||
| 
				 上海  | 
			
				 复旦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福建工程学院  | 
		||
| 
				 同济大学  | 
			
				 江苏大学  | 
			
				 福建农林大学  | 
		|||
| 
				 上海交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集美大学  | 
		|||
| 
				 华东理工大学  | 
			
				 南通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  | 
		|||
| 
				 上海理工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闽南师范大学  | 
		|||
| 
				 上海海事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江西  | 
			
				 南昌大学  | 
		||
| 
				 东华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
| 
				 上海电力大学  | 
			
				 苏州科技大学  | 
			
				 东华理工大学  | 
		|||
| 
				 上海海洋大学  | 
			
				 扬州大学  | 
			
				 南昌航空大学  | 
		|||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浙江  | 
			
				 浙江理工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
| 
				 华东师范大学  | 
			
				 浙江师范大学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
| 
				 上海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温州大学  | 
			
				 赣南师范大学  | 
		|||
| 
				 上海财经大学  | 
			
				 浙江工商大学  | 
			
				 江西财经大学  | 
		|||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浙江财经大学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
| 
				 上海海关学院  | 
			
				 宁波大学  | 
			
				 南昌工程学院  | 
		|||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 
				 山东  | 
			
				 山东大学  | 
			
				 河南  | 
			
				 河南大学  | 
			
				 湖南  | 
			
				 湖南科技大学  | 
		
| 
				 中国海洋大学  | 
			
				 河南师范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
| 
				 山东科技大学  | 
			
				 信阳师范学院  | 
			
				 湖南农业大学  | 
		|||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
| 
				 青岛科技大学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湖南师范大学  | 
		|||
| 
				 济南大学  | 
			
				 信息工程大学  | 
			
				 湖南理工学院  | 
		|||
| 
				 青岛理工大学  | 
			
				 湖北  | 
			
				 武汉大学  | 
			
				 衡阳师范学院  | 
		||
| 
				 山东建筑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南工商大学  | 
		|||
| 
				 齐鲁工业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南华大学  | 
		|||
| 
				 山东理工大学  | 
			
				 长江大学  | 
			
				 湖南工业大学  | 
		|||
| 
				 山东农业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
| 
				 青岛农业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广东  | 
			
				 中山大学  | 
		||
| 
				 山东师范大学  | 
			
				 武汉纺织大学  | 
			
				 暨南大学  | 
		|||
| 
				 曲阜师范大学  | 
			
				 武汉轻工大学  | 
			
				 汕头大学  | 
		|||
| 
				 聊城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
| 
				 鲁东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
| 
				 山东财经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
| 
				 青岛大学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深圳大学  | 
		|||
| 
				 烟台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广东财经大学  | 
		|||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湖北大学  | 
			
				 广州大学  | 
		||
| 
				 郑州大学  | 
			
				 湖北民族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
| 
				 河南理工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中南民族大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
| 
				 河南工业大学  | 
			
				 江汉大学  | 
			
				 广西  | 
			
				 广西大学  | 
		||
| 
				 河南科技大学  | 
			
				 三峡大学  | 
			
				 广西科技大学  | 
		|||
| 
				 中原工学院  | 
			
				 湖南  | 
			
				 湘潭大学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
| 
				 河南农业大学  | 
			
				 吉首大学  | 
			
				 桂林理工大学  | 
		|||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湖南大学  | 
			
				 广西医科大学  | 
		|||
| 
				 新乡医学院  | 
			
				 中南大学  | 
			
				 右江民族医学院  | 
		|||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省市  | 
			
				 院校名称  | 
		
| 
				 广西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四川  | 
			
				 西华师范大学  | 
			
				 陕西  | 
			
				 西安石油大学  | 
		
| 
				 广西师范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 
		|||
| 
				 南宁师范大学  | 
			
				 成都体育学院  | 
			
				 西安工程大学  | 
		|||
| 
				 广西民族大学  | 
			
				 西南民族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
| 
				 海南  | 
			
				 海南大学  | 
			
				 贵州  | 
			
				 贵州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
| 
				 海南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  | 
			
				 延安大学  | 
		|||
| 
				 重庆  | 
			
				 重庆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  | 
			
				 宝鸡文理学院  | 
		||
| 
				 重庆邮电大学  | 
			
				 贵州民族大学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
| 
				 重庆交通大学  | 
			
				 云南  | 
			
				 云南大学  | 
			
				 西北政法大学  | 
		||
| 
				 重庆医科大学  | 
			
				 昆明理工大学  | 
			
				 西安邮电大学  | 
		|||
| 
				 西南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  | 
			
				 空军工程大学  | 
		|||
| 
				 重庆师范大学  | 
			
				 西南林业大学  | 
			
				 甘肃  | 
			
				 兰州大学  | 
		||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大理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 
		|||
| 
				 西南政法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  | 
			
				 兰州交通大学  | 
		|||
| 
				 重庆工商大学  | 
			
				 云南财经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云南民族大学  | 
			
				 西北民族大学  | 
		||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  | 
			
				 西藏大学  | 
			
				 青海  | 
			
				 青海民族大学  | 
		|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藏民族大学  | 
			
				 宁夏  | 
			
				 宁夏大学  | 
		||
| 
				 西南石油大学  | 
			
				 陕西  | 
			
				 西北大学  | 
			
				 北方民族大学  | 
		||
| 
				 成都理工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新疆  | 
			
				 新疆大学  | 
		||
| 
				 西南科技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
| 
				 西华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新疆师范大学  | 
		|||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喀什大学  | 
		|||
| 
				 四川农业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  | 
			
				 —  | 
		||
| 
				 四川师范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  | 
			
				 —  | 
		
说明:
1.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均为“两所学校、独立办学、毕业证不同”,华北电力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为“一所学校、两地办学、毕业证相同”,本表中“地矿油”院校各按照两所来计算,华北电力大学按一所来计算。
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所在地为洛阳)已与原信息工程大学(所在地为郑州)合并,本表与研招网保持一致采用信息工程大学的名称。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所在地为南京)已与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所在地为长沙)合并,本表与研招网保持一致采用国防科技大学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