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全国知名的老牌连锁教育机构最近在各地的校区正被陆续关停。近日,该机构微信号发布阶段工作进展汇报,截至目前,重庆、成都、广州、济南等地区均已开展一轮补偿,初步统计补偿人数2万余人,补偿金额9000余万元。受疫情影响,当下面临倒闭的教育培训机构并不少见。那么,疫情真的是压垮一些培训机构的“天灾”吗?
事实上,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的问题早已存在,而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比如,不规范的预收费经营模式。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为了节省费用,消费者通常会一次性缴纳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费用,所以,一些机构便通过大额折扣诱惑消费者预交大量费用,部分消费者还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缓解压力,但稍不注意就有陷入“套路贷”的可能。
预收费本身花的就是未来的钱,因为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体系,消费者的预付费可能被商家挪用,后期商家跑路或经营不善,便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近期,一批教育培训机构之所以陆续出现停业关门,基本上都和这种收费经营模式的难以为继有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便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应尽量选择短期付款方式,避免一次性大额投入。
不符合行业规律的盲目扩张,也是一些机构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比如,有机构前两年加快了在全国招募加盟商的步伐,并开出“年回报最少10%”的诱人条件,即投资人加盟后无论是否赚钱,一年后都能将分支机构再卖给总部,且回购金额为投入成本的110%。这一不符合教培业收益规律的承诺吸引了一大批本着“挣快钱”心态的投资商加入进来,造成巨大隐患。
重营销轻师资的管理体系也是重要隐患。不少教育培训机构非常重视营销,一个销售主管至少要配三个销售顾问。为了把业绩搞上去拿提成、奖金,有的销售人员不惜亏本营销并弄虚作假。虚假宣传问题一直是培训机构投诉的重灾区,有的培训机构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有的夸大宣传师资力量,有的是实际培训学习模式与宣传不符,有的是实际教学质量与体验课、试听课质量相去甚远。这就导致看似漂亮的销售数字背后,存在教学质量不高、老学员留不住、新学员也很难再招进来等问题。最后机构发不出工资,员工消极怠工,家长退费,造成恶性循环。
上述问题在国内不少教育培训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究其原因,不规范的预收费经营模式是源头所在。为了给教培行业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当从源头治理,尽快将预付式消费立法列入计划,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强预收费经营行为治理,防止后续无休止的消费纠纷。同时,还要细化立法规定,从收取预付费的经营者资质限定、合同要求、履约担保、资金管理、信息披露、费用退还、冷静期、退市要求、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制。此外,还要从行政监管、司法审判、强化行业自律和消费者风险意识等方面入手,多举措解决教培行业预付式消费带来的问题。